51五湖四取四海之财

导师视角下的每周研讨——记51五湖四取四海之财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团队研讨活动

51五湖四取四海之财/新闻通知2020-03-30 18:36:08来源:5123五湖之利取四海开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不知不觉已经三月下旬,“关爱不停步、网教不停学”,虽然人不在学校,但学习与科研,未曾止步!特殊时期,各个科研小组都会依旧进行每周的组会与交流,下面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团队的老师们吧!一起来看一看老师们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每周的组会与讨论中都有哪些建议。

  1. 余松森老师

每周研讨对于每位同学还是很有收获的,有些同学交流的知识点对导师也是一种启发学习。

研讨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坚持每周认真学习和交流,少部分每周工作量有待于加强;另外交流时建议表述简明扼要,部分存疑或需探索的地方再深入细节求证。

定期举行研讨会,有利于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避免放松学习、探求安逸的情况,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当场讨论,相互交流,集中研讨,可进一步开阔思路,激发创造性,同时集思广益,及时解决科研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对低年级的研究生,可以开阔他们的研究思路;通过定期开展研讨会,同学可以自由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了解,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1. 梁军老师

每周研讨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进度,与同学们讨论问题,可以互相提高,互相促进。老师和同学们、同学们与同学们之间在研讨时,有时会对一个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有的问题可能开始大家都不是很清楚,但讨论讨论着,突然发现原来是这样,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研讨问题就是啃硬骨头,大家把平时不会的,觉得很难的问题拿出来讨论。

  1. 苏海老师

每周的研讨总体还是比较放松的,所以学生们更多时候展现的是他们自己本来的性格与情绪。可以让我在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他们。在研讨休息间隙,有时我们还会闲聊一下生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地域不同思维的生活情况。

每周研讨最大的体会还是学生的进步比较明显。尤记起前几次研讨,他们所看所学的东西都是一些非常浅显非常基础的知识,而两个月后基本都跟进了当前最新的研究领域,目前那些研究领域和我不同的同学所做的研究我自己也不一定了解,在研讨过程中也会问他们,向他们学习。

目前我所接触和了解到的研讨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同学们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当然有些时候,我也希望他们能在展示自己本周学习成果时能更正式,讲述时所做的准备更多就更好了。

我个人觉得每周的研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比较好的与同学、老师沟通,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直接得到指导老师所给的评价,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得到指引或者解答。对老师来说,也可以得到学习与锻炼的机会。研究生的学习还是比较前沿而且深入的,在指导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以及与年轻思维碰撞的创新的火花。

  1. 周娴玮老师

每周研讨中,因为大家都是工科的,讨论具体问题比较多,但是在我们这段时间的研讨会期间,明显也有心情好和心情不那么好的时候,因为有时候做实验写论文总有顺和不顺的时候,顺的时候高兴,不顺的时候肯定不那么高兴不那么有趣了;不过我觉得,一个团队包括老师和学生能在疫情影响下,坚持做原定的研究,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

我们团队这段时间有三位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他们查阅文献,书写论文,整理实验结果,和老师交流,反复修改;虽然存在不能返校的不利因素,比如无法获取实验场景和数据,但是他们都想办法一一克服;另外我们团队还有刘朋和龚启旭两位研一学生开展基于音视频的婴儿哭声检测的研究,课题是有难度的,比如数据集不好获取,他们利用爬虫、数据清洗、数据增强等方法自己制作;要达到精准的识别效果,他们反复设计和调整神经网络结构等;做完实验后,他们又整理结果,撰写小论文。他们克服了疫情的不利影响,让自己的学业继续前进;说明我们的研究生团队不光在学业上还是心性上都是很优秀的。

研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现有团队内部思路的理清,另一个是国内外其他研究团队在相同或相似的方向上所做的工作的交流和碰撞。研讨让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

  1. 曹一波老师

每周的研讨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做出适当的建议是很有帮助的。研讨不仅能够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是学生的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在展示过程中,老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提问,或者是补充,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拓展学生们的研究思路。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学生们平时还是很努力的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下功夫,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也没有什么放松,这点还是很不错的。我认为做研究,只要在有足够的专注,足够的努力,那就不怕出不了成果。虽然现在可能看上去路途还比较遥远,但是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做研究也一样,每一周,每一次研讨都做出一点进步,到最后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感谢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团队每一位老师的谆谆教诲,相信我们也不会荒废这段特别是时光,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撰稿:余松森、梁军、苏海、周娴玮、曹一波、杜美新

    整理、审核:邱双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