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引导、奋进互助,成长底色不单调----记脑机交互与混合智能团队学习有感
51五湖四取四海之财/新闻通知2020-03-30 18:37:21来源:5123五湖之利取四海开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去年九月素秋,我们并未因开学之初的懵懂而悠悠踱步,我们确是因科研之魅而齐聚脑机交互与混合智能实验室。过去的大半年,每一位实验室成员在经历了每一轮的头脑风暴,每一次的研讨交流,在老师们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探索中,各有所收、各有所获、各有所感、各有所悟。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各位实验室成员都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吧!
(一)
进入脑机团队之前,我还是个懵懂的小年轻,不知何为脑机接口,不知道研究生该干什么。那年夏天正当我迷茫之际,潘家辉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些明确的方向和文献,我便选择了比较感兴趣的方向,从此我开始了我的科研道路。可是我愈发感觉脑机接口方面的知识比较难理解,脑电信号怎么在电脑里处理?alpha波是啥?P300、SVEEP又是啥?潘家辉老师都会寻找时间给我们传授关于脑机接口的知识并解答疑惑。不仅如此,潘老师还会带领我们开会,让我们接触脑机设备,引导我们阅读文献,并给机会我们上台演讲发言,当然了,团队里的老师们也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不仅教导我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传授我们正确的、高效的科研方法。现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迷茫的菜鸟,而是一个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生。相信在日后的科研生活中,我们定能在这团队里继续认真学习、钻研学术,与团队一起共同进步。
---张建浩
(二)
我的研究生旅途刚开始也许跟其他同学的有所不同,但潘家辉老师和梁艳老师会给我提供学习上的意见。虽然我会感觉到压力,怕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但是更多时候感觉到的是幸运。导师们都很认真负责地为我着想,也很关注我的成长。两位导师很多时候都比较亲切,但在学术上,导师们确是严谨认真的。记得有一次写小论文,我自己有点自满、自我感觉良好,结果硬生生被老师有理有据地抓着大改。虽然有过不解,但是最后改出来的文章,跟自己原来的相比,真的相差甚远,一方面感慨老师们的实力,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还差得远。虽然现在研究生生涯仅过了半年多,但衷心感谢潘家辉老师和梁艳老师,自己现在要好好做好“分内”的事,不断进步!
---廖嘉城
(三)
作为一名百分百的科研小白,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还有些惶恐和迷茫,脑机接口和混合智能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之前对于脑机接口的了解都是来源于互联网上琐碎的信息。
但是进入实验室之后,这些顾虑就逐步消失了。潘家辉老师耐心地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我们,从找论文,看论文等等基础知识入门,还详细的制定了之后科研计划,研究生时光每个阶段该做什么怎么做都和我们讨论了。思路清晰后,再从简单的开始,逐渐的学习了脑机接口的基础知识,那些名词术语也不再晦涩难懂了。知行合一,理论学习之外潘老师还安排了实验,熟悉实验里的设备,当电极帽真正戴在头上的时候,才算真正的入门了。
半年时光很短,但收获却很多。之后,还是需要在实验室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继续成长。
---黄健勇
(四)
转眼间,我的研究生生活已经过了大半年了。导师潘家辉老师从暑假就开始对我们的研究生活进行指导,让懵懂的我逐渐消除了迷茫,给予了我学习和生活很大的帮助。
还记得每次学习之余潘家辉老师都会抽出时间跟我们亲切交谈,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最大的帮助,潘老师为人亲切友好,学术上我们是师生关系,而生活中我们更是朋友。学习上潘老师每周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取固定的时间给我们上课,教导我们进行科研的方式方法、阅读和撰写论文的技巧、指导我们如何做好presentation。在研究的技术实现细节方面,潘老师和我们一起对技术关键点进行探讨,引导我们大家一起进行思考、交流、分享。
同时团队指导老师梁艳老师、邱丽娜老师还有实验室的同门,在每次团队研讨的时候都会给出很有启发性的宝贵意见,正是老师和同学的引导,让我能够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成长。感恩实验室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们。
---何志鹏
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希望大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正如潘老师经常跟我们说的:“科研的过程出现一些困难和意外也是正常的,有时结果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美好,但保持好的心态,按照一个目标前行,总会做好的”。最后祝愿大家庚子年,齐进步,共成长,加油!
撰稿:张建浩、廖嘉城、何志鹏、甘子邦
审稿:邱双惠
标签: